133-8017-7697
企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资讯

榨菜废水尾水强化处理藻菌共生技术

发布时间:2025-08-28

浏览次数:

榨菜产业作为我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盐、高氮磷废水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难点。传统生物处理技术在高盐环境下效果受限,而藻菌共生系统因其独特的互利机制和高效资源回收特性,为榨菜废水尾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本文将系统阐述藻菌共生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榨菜废水处理中的效能优势、关键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现该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广阔前景。

FUZN3I1sRDazw6HVAg_geA.jpg_1180xa.jpg

藻菌共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藻菌共生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微藻与细菌互惠关系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两类生物体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这一系统中,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异养细菌提供降解有机污染物所需的氧化剂;同时,细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无机营养物质(如氨氮、磷酸盐)又为微藻的生长提供了必需的碳源和养分。这种近乎完美的物质循环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传统污水处理中的曝气能耗,还通过生物同化作用实现了氮磷资源的回收利用。

与传统生物处理技术相比,藻菌共生系统在处理榨菜废水尾水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重庆大学杨丽丽团队的研究表明,针对盐度高达15-25g/L、NH₄⁺-N浓度70-75mg/L的榨菜废水尾水,藻菌共生系统对NH₄⁺-N、TN和PO₄³⁻-P的去除率均达到100%,明显优于单独的生物膜系统(去除率分别为48.06%、62.80%、10.69%)和固定化小球藻系统。这种高效去除能力源于藻菌协同作用:细菌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而微藻优先吸收氨氮,避免了传统硝化-反硝化过程的能耗损失。同时,藻类生长引起的pH升高(约至9.0)促使磷酸盐形成沉淀,显著提升了除磷效率。

藻菌共生系统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耐盐性能。高盐环境会导致常规活性污泥法中的微生物胞浆分离、污泥絮体结构破坏,但某些嗜盐藻类(如海生双眉藻)和细菌(如盐单胞菌属)却能适应甚至在这种环境中旺盛生长。深圳大学胡章立教授团队分离的海生双眉藻(Halamphora coffeaeformis)与共生细菌构成的微生物群落,能在盐度超过3.5%的榨菜废水中实现91%的NH₄⁺-N和95%的总磷去除率。这种天然的耐盐特性使藻菌共生系统特别适合于榨菜废水处理,无需昂贵的脱盐预处理,降低了整体处理成本。

藻菌共生系统的处理效能与机制

在榨菜废水尾水的实际处理中,藻菌共生系统展现了卓越的污染物综合去除能力。重庆涪陵某榨菜废水处理厂的实验数据显示,藻菌共生系统在72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内,对COD、NH₄⁺-N、TN和PO₄³⁻-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3.10%、100%、100%和100%,出水水质显著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排放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系统在前48小时内即可完全去除各形态的氮,其中NO₃⁻-N在前6小时内从33mg/L迅速降至2.15mg/L,12小时后降为0,表现出快速脱氮能力。

藻菌共生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微生物同化作用、藻类吸收、吸附沉淀以及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去除等多种途径。对于氮素的去除,微藻优先吸收NH₄⁺-N进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当NH₄⁺-N耗尽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将NO₃⁻-N和NO₂⁻-N还原为NH₄⁺-N继续被利用。细菌则通过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参与这一循环过程。在磷的去除方面,藻菌共生系统表现出三阶段特征:初期(0-12小时)海藻酸钠载体的快速吸附去除率达47.14%;中期(12-36小时)小球藻优先消耗吸附的磷;后期(36小时后)系统pH升高至碱性条件形成磷酸盐沉淀,最终实现100%的磷去除。

藻菌共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动态平衡特性。随着处理进程,系统内溶解氧浓度会因藻类光合作用而升高(48小时时可达6.21mg/L),过高的溶解氧虽可能抑制部分异养细菌的活性,但也为硝化细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藻菌共生体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在污染物去除和系统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紧密结合型EPS(TB-E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随处理时间持续增加,其物质比例(PN/PS)影响污泥的疏水性和粘度,20%榨菜废水浓度下PN/PS比显著升高,表明系统面临较大环境压力。这些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系统的整体处理效能。

关键影响因素与系统优化策略

藻菌共生系统的处理效果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合理调控这些参数是实现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光照条件是首要考虑因素,大多数藻类为光能自养生物,适宜的光照周期和强度直接影响其生长和代谢活性。研究表明,藻类对光照强度的响应可分为光限制区、光过渡区、光饱和区和光抑制区四个阶段。重庆大学团队在处理榨菜废水尾水时,采用5000lx的平均光照度,光暗周期为12:12,使小球藻保持最佳光合效率(Fv/Fm达0.658),同时避免了强光抑制。

水质条件的调控同样至关重要。pH值的变化会显著影响藻菌活性和污染物形态。藻菌共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CO₂的消耗,pH通常会升高至9左右,这种碱性环境有利于磷的沉淀去除,但过高pH(>9)会抑制细菌活性,影响脱氮效果。针对高盐榨菜废水,选择合适的藻菌组合是成功的关键。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与原生细菌的联合体在10%榨菜废水浓度下表现最佳,对TN、NH₄⁺-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90%和96%,而浓度升至20%时,叶绿素a含量下降,MDA含量升至2.04 nmol/mgprot,表明细胞已受到明显损伤。

在生物因素方面,藻菌比例和种群结构的优化能大幅提升系统稳定性。宏基因组分析显示,Proteobacteria在藻菌共生系统中的丰度可达77%,其中Marinobacter(海杆菌)等耐盐反硝化菌属能有效促进NO₃⁻-N转化为N₂,同时Hoeflea等具有氮转化和有机物降解功能的菌属丰度也显著增加。为维持系统平衡,研究者开发了三种主要应用形式:悬浮态藻菌共生系统、固定化藻菌共生系统和藻菌生物膜系统。固定化技术(如海藻酸钠包埋)能有效解决藻细胞流失问题,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但载体成本和对藻菌代谢的潜在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运行方式的创新也是优化方向之一。序批式运行(SBR)可灵活调节反应时间和环境条件,适合处理水质波动较大的榨菜废水。深圳大学团队采用的"一步式"处理工艺,通过硅藻-细菌联合体实现了对高盐榨菜废水的同步脱氮除碳,简化了处理流程。此外,添加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如C6-HSL和3-oxo-C8-HSL)可促进藻菌颗粒形成,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深入探索。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藻菌共生技术在榨菜废水尾水处理中表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重挑战。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是首要问题,在非实验室理想条件下,环境参数波动、藻菌比例失衡以及有害微生物入侵都可能导致处理效果下降。悬浮态藻菌共生系统尤其面临藻细胞易流失、光遮挡和有害菌群滋生等问题,影响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此外,出水中残留的藻细胞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需要增设过滤或膜分离单元,但这会增加运行成本和能耗,与技术的低碳初衷产生一定矛盾。

藻菌共生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仍需更多实践验证。目前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放大到实际工程时,光照分布、水力流态和气体传递等参数会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处理效果。室外中试研究表明,半连续培养模式下的硅藻-细菌联合体仍需12天左右的水力停留时间才能达到理想去除效果,处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榨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导致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大,要求系统具备更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这需要通过优化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来实现。

资源回收是藻菌共生技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藻菌生物质富含蛋白质、多糖和高价值色素(如岩藻黄素含量可达3mg/g),具有农业肥料、动物饲料和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多种增值利用途径。重庆涪陵的实践显示,藻菌共生系统收获的生物量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形成"处理-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然而,生物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仍需更多数据支持,尤其是对重金属等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累积风险的防范。

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藻类和细菌的代谢通路,提升其对高盐环境和特定污染物的耐受性;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实时优化运行参数;设计模块化、一体化的反应装置,降低基建投资和占地面积;深入探究藻菌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藻菌共生技术有望成为高盐工业废水处理的主流选择,为榨菜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企业名称:

    深圳冠清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热线电话:

    0769-81100386

  • 公司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兴华智慧城6栋1605室

  • 电子邮箱:

    2531203110@qq.com

扫码关注我们

TEL:133-8017-7697